超越管理 |怎样践行管理艺术:管理学管理专家 | 管理导论:管理艺术的秘诀
弗雷德·菲德勒(frede.fiedler),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与管理学教授。他从1951年起由管理心理学和实证环境分析两方面研究领导学,提出了“权变领导理论”,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轨道,对以后的管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包括《一种领导效能理论》(1967),《让工作适应管理者》(1965)<<权变模型——领导效用的新方向》(1974),以及《领导游戏:人与环境的匹配》等。在许多研究者仍然争论究竟哪一种领导风格更为有效时,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他认为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合。首先,菲德勒剥离出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以下三个环境因素:●领导者一成员的关系。即领导者是否受到下级的喜爱、尊敬和信任,是否能吸引并使下级愿意追随他。●职位权利。即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在上级和整个组织中所得到的支持是否有力,对雇佣、解雇、纪律、晋升和增加工资的影响程度大小。●任务结构。指工作团体要完成的任务是否明确,有无含糊不清之处,其规范和程序化程度如何。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菲德勒模型利用上面三个权变变量来评估情境。领导者与成员关系或好或差,任务结构或高或低,职位权力或强或弱,三项权变变量总和起来,便得到八种不同的情境或类型,每个领导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搞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土地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搞好机器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合理组织产品销售,搞好销售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处理好收益和利润的分配;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开展企业经营诊断等。第一,要明白预算和目标的关系,从战略上把握企业的预算。要进行预算,必须做好战略规划,有了战略,才有方向,才会向着这个目标发展。明确战略目标,还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辅之以合理的授权体系和公平有效的考核管理。“战略预算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战略目标为编制起点,通过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以及实行滚动、灵活的过程控制程序来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方法。”在谈及战略预算时,袁文龙说。第二,要有行动计划。战略规划是长期、中期和近期的方向,方向如何实现,需要制定计划。而计划怎样实现,又要将年度计划分解,形成季度、月度计划,再详细分解为周计划,落实到部门,需要明确哪些必须完成,哪些需要完成,这样人人头上有指标,执行起来才有力。只有明确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细化分解目标,才能准确的定位市场,合理的授权体系,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全面预算即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必经之路。第四,在预算过程中,有些与实际并不相符,将这些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在实际过程中进行运营分析,也就是预算管理。
管理者将担负起其恰当的责任,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压在了工人身上。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另外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
领导就是带领员工走向成功的人。优秀的员工不仅仅是靠招聘获得的,更是卓越的领导一步一个脚印地带出来的,这些领导就是企业的代表。日本电产集团的会长永守重信先生在《成为“带领他人”的人》一书中写道:“如今是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行’——高层领导给部下指明了这样的方向之后,员工才会时刻有危机感。”我们不否认,有些员工加入企业之前就具备了很好的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著名大学,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历,曾在知名企业业绩不菲。可这样的员工不经过企业的磨砺,不经过领导的点拨,也难以融入企业,也就不能成为这个企业的优秀员工。不要幻想员工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不要强求刚刚就职的员工就会对你心悦诚服,更不要强求员工热情洋溢地为企业奉献,或者为部门目标而奉献。因为这样的员工不是自然产生,而是要靠你悉心培养。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员工,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心态去培养他。你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技能,包括人际技能、管理技能、业务技能,去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尊重和信任是脱离于你的职位的,它属于你个人,而不属于你的职位。你需要真正地关心员工,了解他们的期望,并且将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变成一种习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负责,甚至能够想到他们的生活所需。你需要像师傅一样,不仅把他当成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人,还要把他当成一个拥有成长欲望的徒弟,耐心地教育他,手把手地指导他,毫无保留地将你所知道的告诉他。你还要像长辈一样,能够预料到他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鼓励他,帮助他,甚至为他犯的错误承担责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见解、态度、信仰、文化,以及不同的工作习惯、奋斗目标、志向和梦想。